好听的音乐

福禄寿floruitshow的《玉珍》让我想起了我经常思念的人。真挚的表达最能打动人,好的音乐总能承载记忆,甚至每次听这些歌的状态都能记得。

记得有一次在长虹桥下,夏天的晚上,等红灯的路口有个卖汽车音乐的,他当时放的是一首法语流行歌,声音不大不小,刚刚好,旋律也很好听。在离我不远的地方有一对骑着自行车等红灯的小情侣,他们穿着白色t恤。男的是个外国小伙,女孩是中国人,他们彼此相望微笑着,随着音乐轻轻晃动身体,享受着音乐。此时的路灯就像舞台的定点光,两个主角像是在为我演一幕话剧。绿灯亮了,演出也结束了…后来我找了很久那首法语歌也没找到,就连旋律都记不清了。但是这个美妙的画面我永远记住了

还有一次在夏天的傍晚在美院和宜家路口等红灯,一个骑着哈雷的大哥,放着一首旋律很好听,声音很沧桑的歌,感觉唱出了大哥的故事,通过歌词的只言片语查到了这首歌—《我曾》。

赛音吉雅的《鸿雁》没有词,但是婉转悠扬的旋律瞬间就能把我带到草原。

这些记忆和感受到现在都从未被忘记。

《鞋狗》与完美的《至暗时刻》

最近读了几本书,看了几部电影。其中耐克创始人菲儿奈特的自传《鞋狗》和获得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的《至暗时刻》是我的最大收获。

印象中《鞋狗》是我最快读完的书。与《乔布斯传》和《埃隆·马斯克传》相比《鞋狗》读起来更像是看了个电影。菲尔奈特本人讲述了他从大学毕业到退休的这段时间的经历。我对耐克的认知还只停留在对logo”swoosh”的认知,感觉能叫出这个logo的名字的人都不是很多。其他的就是在大学时期对乔丹品牌的一些了解。也许是因为过于贴近生活,而从没有想过了解它的历史。正是在看这本书的时候让我回想从小和它的每次接触。

我对“品牌”概念的建立,正是从小对运动品牌的了解开始的。当时正是“旅游鞋”火遍市场的时候。体育老师穿着的破旧的T恤衫还印着大大的”umbro”的logo。哪个同学脚底下要是踩着一双耐克一定会引起大家的围观。有一回我跟着我爸出去,回家的时候路过了体育馆路。我看着路边的体育用品店都醉了。我说:“我想去看看”,没想到他同意了。在店里我真的看上一双鞋,那并不是我在《足球俱乐部》杂志的最后几页广告中意淫的黑色白底蓝勾的耐克足球鞋,而是我的第一双”adidas”的“拐子”,180元。以我对我爸的了解,这绝对是巨大的意外惊喜。我一路捧着它回家,穿着它上学。坑洼的上学路,让我觉得自己是在场上比赛,在学校也掀起了一阵“拐子风”。

后来的蓝岛大厦的5层体育用品部有一件白色绿袖的耐克T恤,我一直固执的认为他是正版的国安队服。所以每次下了补习班都会去摸一下。因为太贵了380!感觉摸一下都好几块钱。

再后来买耐克已经不是什么大事了,再后来都很少买耐克了。

Nike, Just do it。这个经典恐怕很难复制了。但更难复制的是耐克的传奇经历,从蓝带体育公司代理鬼冢虎,到被鬼冢虎逼迫到接近破产。再到日商井岩帮助起死回生。菲儿奈特的家人朋友,还有他所遇到的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些人的组合是无法复制的。对比苹果、特斯拉他们共同的特点都离不开执着的热爱,只有热爱才能把事情做好。

在此强烈推荐《鞋狗》,精彩不容错过。怎么旅游、怎么建立公司、怎么找人、怎么解决问题,怎么和孩子相处等等等等,看过这本书菲尔奈特都会给你一些人生启示。

耐克创始人-菲尔奈特

菲尔奈特年轻时

耐克联合创始人/菲儿奈特的教练-鲍尔曼

耐克的1号员工-杰夫·约翰逊,nike的名字是他梦里想出来的

最近奥斯卡推了三部影片《水形物语》、《三块广告牌》和《至暗时刻》,除了《水形物语》我都看了,《三块广告牌》我觉得已经非常好看了,没想到被《至暗时刻》完全震了。影片讲的是的在二战时期英国受到战争压力,推选出了丘吉尔出任首相。但由于内阁内主和的声音形成了巨大阻力,使得主战的丘吉尔在上任之初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同时还要想办法将在敦刻尔克被德军包围的士兵撤回英国本土。丘吉尔的扮演者加里·奥德曼完全没有表演痕迹,简直就是历史再现。再加上音乐的渲染,烘托出了紧张的战时气氛与丘吉尔身上的压力。他通过不断坚持主战,最终赢得了国王的支持、人民支持、贵族阶级的支持,最后赢得了政敌的支持。我看了三遍,接着又看了《敦刻尔克》和《国王的演讲》。通过电影描述简单了解了那段历史,虽不全面但也有了深入了解的兴趣。由这部电影也让我对导演乔·赖特的其他电影产生了兴趣。看过电影的人一定会对丘吉尔的形象印象深刻,特效化妆丝毫看不出破绽,老实说我开始并不知道加里·奥德曼是谁,以为就是长得像才选的他。哪知道这次又刷新了我对特效化妆认识,为加里·奥德曼化妆的是日本雕塑家弘辻,加里·奥德曼说如果不是弘辻化妆,那他就不演。我的电影榜单中《至暗时刻》是目前排在《肖申克的救赎》后面的第二名。

日本特效化妆师-弘辻

《鞋狗》和《至暗时刻》记录了我的这段时光。

入台那天32

从台湾回来一转眼都快一个月了。刚好在这段时间把那些有意思的东西沉淀下来。

台湾是我最想去的地方之一,32岁生日当天我终于到了台湾。

7天时间我主要待在台北,因为这里有故宫和张大千纪念馆。在台北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东西很多。夜市小吃、水果、文创产品…好东西太多了。莲雾实在是太惊艳了,在北京吃的时候又小又没味。在台北吃了以后就离不开了,见到就会买。

台北故宫是我来台湾的很重要的原因,除了玉白菜,还有《庐山图》,是张大千在晚年创作的最后一幅大作。大气的泼墨泼彩,对比细致入微的描绘,画面效果非常震撼。

张大千纪念馆是我此行最大的遗憾,只能下次再去,把要做的事情做了。提前一周时间预约,不足5人也不开放,条件真是苛刻。站在纪念馆外围往里面看,依然能够感觉到张大千的品味不凡。园区外围湍急的河水,茂密的植被。还有四周包围的山石,俨然就是世外仙境。(远处白色房子为张大千纪念馆)

紫藤庐算是我的意外收获。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好。在美院学习茶文化研究时老师讲过紫藤庐也是一带而过。现在我觉得为此专门讲上一节课也不为过,紫藤庐承载了很多文化信息,探究其中会有很多发现。从建筑的本身的变迁,到屋内的陈设,以及茶本身的讲究,这一番体验是我到目前还经常回味的。

在九分的山顶上好像只住了我一个人,还泡了所谓的温泉。不过在九分观云看海真的是非常惬意。后来又到了在九分看到的远方,从那里再看九分,一种特别的体验。

离开台湾之前在文艺的真善美剧院看了《梵高》,对于梵高的认识也是随着我的成长变化的从不喜欢到热爱,看了这部电影也算是对梵高的致敬吧。

下面是我在台北期间的一些所见所想

—————————————————

死者的审判(一部正在上映的电影)讲的是一个被杀的母亲通过技术让她复活再去找将她杀害的儿子复仇的故事。

小面馆里的大叔,从蔡英文聊到宪兵的仪表,再聊到自己家。他的父亲做了两个错误决定,一个退伍退早了(61年),再一个即使退早了也应该去做木材生意。同期做杂粮的都在台湾做的很有名了。名言就是:有钱难买早知道!大叔们聊天的方式很北京,偶尔两句生殖器,如果不是口音重,那我一定认为在吹牛。吃到尾声,自觉声音大还向老板娘道歉。可爱

《相遇在那段森林》(台湾原住民艺术家的作品创作过程的电影) 真善美剧院上映过

叶子奇、吴学让、冯永基(在台北艺术展览上三位我喜欢的画家)

“台北高度的商业化,这点与日本几乎一样,差不多家家户户都做生意,行业会特别细分,什么都可以商业化,挣钱。夜市上看到的各行各业,小吃、水果汁、贴膜、铁艺、淘汰多少年的电子产品,还有我小时候学校门口的小格子抽奖,最不能理解的是纯打发时间的弹珠台,有个麻将的游戏虽也无聊但是还是能感觉到一点娱乐感。”

小吃的繁荣背后反映出了什么问题呢?

“感觉台北人很少,在公交地铁里几乎没有人挤人的现象,紫藤庐这种地方还有空座,有点出乎意料,一方面可能多数人不喜欢这种生活,另一方面可能就是人口基数少的原因。来的人里面不知道有没有本地人。”

人口老龄化现象突出,夜市的商贩多数都是40岁以上甚至50岁以上。少数30岁以下。

台北日本文化遗留痕迹比较重。但文化多元也比较包容。没想到大多数人讲的台湾话我都可以听懂,沟通也没什么障碍,这一点很舒服。很多住户的阳台都会种上植物。

“紫藤庐里的古琴背景 让我感觉不到任何的文化差异,即使是在一个日治时期的建筑里。”

台北公交车体验不是太好 每条线路刷卡的规则不同,让人摸不着头。有上车刷下车还刷,有前门上前门下,也有光下车刷,前门上前后门都可以下。规则清楚复杂点也能接受。

想起了龙山寺求签,愣是看了几遍才明白规则,但到实践时规则又没记清楚,第一签求的实在坎坷。

在故宫看画可以复习中国美术史

吴镇

恽寿平 五清图 自觉不敌 王翚  松竹梅水月

文同 墨竹

唐寅

仇英 秋江待渡 从 周臣

商喜 人物画

戴进

边文进 花鸟

赵伯啸 《宋梦梁录》 烧香 烹茶 挂画插花

王蒙是赵孟頫外孙

陈林与赵孟頫是好友

宋崔白双喜图

按摩的人问我有没有高血压 我说没有,为什么会有高血压?脖子硬啊。我这脖子真要挽救一下了,没想到刚32脖子先出问题了

96年才开放 之前 前面的路都不让走。–这是在士林官邸 导游介绍蒋介石家附近的道路情况

颤栗柏林、追击聂鲁达、关原之战(看电影梵高时,广告介绍的电影,看起来都很不错)

弟媳妇妈妈的妹妹(这是在宁夏夜市一个炸鱿鱼的摊位上,老板的朋友在向她带来的朋友介绍她和老板的关系)

江钦良 小潘潘(台湾新闻中的八卦,黑道大哥和他的明星老婆)

记于2017.11.13

-->